选择主动吃苦
2021-01-12 15:53:44
  • 0
  • 0
  • 0
  • 0

选择主动吃苦

有一种人生的观念,认为人一生所吃的苦、经历的苦难是一个定值,每个人经历一生的苦难都一样多,只是有早有晚或具体内容不同罢了。譬如,通常认为富贵人家的人享福多受罪少,穷苦人家的人受罪多享福少,持有“人生苦难守恒”观念的人却这样解读:富贵人家平实确实很享福,但因为他们有资本有条件延长寿命,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吝花费千万资产延续其生命,但这个阶段、人所遭的罪根本无法用资产和社会地位来换取,于是生命越延长就越遭更多的罪,而穷苦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平时生活清苦,临近生命完结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和社会地位延续生命,由于临近生命完结的过程很短,所遭受的苦难也就很少。这样看来,富贵人家和穷苦的人,在人世上确实遭受的苦难差不多一样多。

心理学上有个“心理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人的心理能量是一个定值,每个人的心理能量一样多,只是这些能量有的向内流动、有的向外流动,而且向内和向外流动的具体方向也各异,于是就有了世上有各种成就的各色人等。这个守恒定律就跟物理上规约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及其能量生死转化的“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规约了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品质。那么,“人生苦难守恒定律”,是否也具有普遍性呢?

人们劝诫或激励孩子读书时,常说如果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可见不管是学习的苦,还是生活的苦,这些苦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但人们对这些“苦”的主观体验不同,学习如果有了兴趣,生活如果有了情趣,外人眼里的苦就是你切身经历的乐。反之亦然,外人可能觉得你在享福,而实际上你觉得却在受苦。这里又涉及到了对人生对生活的他人评价、主观自我评价以及“客观实际情况”的评判了。

那么,对生活而言,有“客观实际情况”吗?有人说,人做事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了生活,做了很多不喜欢的事;第二种境界:有了资本,只去做那些喜欢的事;第三种境界:为了进步,主动去做不喜欢的事。做不喜欢的事,主观上就是在遭罪,但这种遭罪有不同的境遇或层次,为了生存或生活不得不做,这没得选择,能生活了但为了进步而主动选择做不喜欢的事,就是主动选择吃苦。显然,这里“主动选择做不喜欢的事”不唯是“为了进步”,也可能是为了堕落。

可见,人在任何境遇下,都有两种以上的选择。选择为了进步主动吃苦,就是选择了“苦行僧”,让自己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样就可以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其间的苦难,其间的欢乐,以通常外人的标准来评判还是以主观自我标准来评判,更贴合实际或更有意义呢?有没有客观的苦乐呢?我看没有。

现在,随着物质的富裕,吃苦成了奢侈品。人们习惯于或希望自己被圈养起来,还自以为养尊处优、或被他人评判为尊贵享福呢,岂不知这是一种人性的堕落——无论从物质供养形态上还是精神上都越来越像一头猪。吃苦的本质是收敛自己的人性深处的各种欲望,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和专注,并且放弃娱乐、虚荣、享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其本质是自制和自律的能力,是延长耐性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精神上的苦。用这样的“苦”来替代通常人们认定的“苦”,人生是积极的、有意义的。

不然,人的心理能量流向躺在病床上所感受的苦难或其他类似不能避免不能选择所遭遇的苦难,“苦难”的价值就不一样了。主动选择吃苦的人生是积极的人生,比如,当马斯克被人告知他成了世界首富时,他说知道这事了、他要去工作了。

吃苦是有价值有意义具有创造性的人生,但现实社会的运作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圈养了没创造性的人(这些人大半是穷人),比如看看我们身边吧,各种短视频/娱乐节目/游戏等等,让大家沉浸在各种浅层的刺激里,这一个个碎片化的满足让我们上瘾,沉溺其中不可自拔。这就是富人的逻辑,要把穷人都圈养起来,给他们吃喝,给他们找乐子,让他们个个乐此不疲。而穷人呢?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需要用痛苦磨炼自己的精进过程。绝大不多穷人宁可躺在底层的舒适区麻醉自己,也不愿意去磨砺自己。

当一个人一直沉溺于“奶头乐”之类的享受时,就注定了他绝不会选择吃苦了,因为他甘心堕落,随波逐流,沉浸在各种低级快乐里,成为那99%的“宠物”,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痛苦,被一茬又一茬的收割。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