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和智力品味初探(16)
2019-05-21 13:16:20
  • 0
  • 0
  • 0
  • 0

                                  学生自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和智力品味初探(16)

    学生的许多变化都不是至少不全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如身体的生长发育如身高的变化、进入青春期引发的生理心理变化以至于体现于外的行为上的变化,等等。且,人的诸多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跟季节、天气等外在物理环境的变化密切关联;学生所能显现教育之结果者,在于文化氛围使之引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上的变化。

    前文(15)概略描述了近期我在七年级课堂上的学生状况和我的感受。它的主旨不是用来“自我肯定”的“自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和具有智力品味,不过是记述而已,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资料而已。所以我毫不避讳无效或低效的下述基本上缺失智力品味的课堂状况的记述:

    8班一直缺乏“领袖学生”,表现在没有学生能有效的组织哪怕他们认可的有趣好玩的活动,积极主动登台主张主持者,从现象(形象)上看是班里的“底子货”。本学期初登台主持的女孩虽无“领袖学生”的品性,但至少看起来她是喜欢歌曲《盗将行》并能唱两句的,我本来想借机他们班难能可贵的有共识唱歌,认定只要能有效的组织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肯定能从中找到无限的教育契机和教学入口,比如对歌词的理解实质上是对文本的理解,即它直接体现了“阅读理解能力”,也能体现表达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带领学生解读它,但,到了这里——我组织他们这样做的时候,立即引发初由个别学生的激烈反对而即刻众多学生的响应:为什么要理解它?我们不学它!

    近来的几节课,是由被我当堂扇了耳光的男孩主持的(我不愿意班级选他当主张主持人的,但群体中他确是积极主动充当此角色的),即是前文中提及的自称“听不懂人话”的那个男孩。他这次登台主张“欣赏音乐”却得到32人的支持,我再次提醒全体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决定了就执行它、你选他做主持人就听他的话,不然你选他干什么?!”我一直向全班学生提醒:可以唱歌,选定了歌曲,全班学会唱它;后来我“再退一步”,默许他们听歌也可以,但需要主张听歌的人明确出来听哪首歌,明确出来后由全班表决。但,群体的发育显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或者我的预设高估了他们:竟然有32人赞同这个没头没脑的“主张”呢;在这一点上,那几个班况较好的班级,也处于同样的水平上,只是他们没有8班这样由“底子货”堂而皇之的登台主持,而是由他们的“领袖学生”来主持。

    该男孩登台后拿到鼠标犹如拿到了控制全班学生的控制器,但只由着他自己的性、且品味低下,不住的有最后排的三个男生(恐怕也是“底子货”类)在主持人选出的音乐播放中咋呼:“垃圾!垃圾!”。虽然我一再强调“主张主持者,需要维护班级秩序——你组织的活动需要让大家都感到满意,不然就‘拿你是问’”,我前去提醒该男孩:你组织的什么活动?!这么多学生不满意、在那里瞎咋呼?!该男孩充耳不闻,我疾言厉色道:“你干不了,登台主持什么呢?!真恶心人!”,该男孩依旧充耳不闻。

    一个班级要形成马卡连柯所说的“集体”,即大体上相同或相似的理想信念、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习惯,不然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是一个集体;近日再次听读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大众入门的群体心理学著作里讲述和分析了一群人要使群体活动有效的一些先决条件或方法。群体内部应该有规约力,不能全凭外控,当然,稍大的群体概念内,教师自身也在教学活动这个群体之内,这不止是为“自组织”的学生活动找借口,这确是基于该教育观念的实践。

    未成年人无论心智还是认知能力、自控力都尚未成熟,教育和教学活动该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完成这一成熟过程,至少不能有意识的阻止它的完成。学生是该“逼一逼”的:前两年,我组织学生课堂上写文章投稿,写成了级部杂志《少年时代》(共17期,每期都发布在教育网站上了;全由学生写成的)。对于显然处于学习边缘、已经掉队或行将掉队的“底子货”学生,即便他们抄袭了课文或哪怕只写一、二十个字,我也将他们的作品发表出来,且印刷成册发给每一个作者。这是一种激励——对他们自己努力或“学习成果或作品”的肯定;且这也是一种活动的指导思想或大的框架结构里的一个小的脚手架。我去年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也是力促每一个学生、哪怕他是班里的“底子货”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该活动中来。关于该类活动的记述,我都有且发布到教育网站上了——教育和教学该有开放的胸怀,这种公共产品不应惧怕他人的评判。

    我现在组织的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可以直截了当的诊断出来班级这个群体发育的程度,基于学生真实状况的分析研究而引导他们。那些“底子货”的积极主动参与,之所以我不加以禁止,是基于教育的平等,但群体发育的状况制约着或鼓噪着个体包括“底子货”的表现。基于这个认识对具体教育现实的引导,尽管也可以有千差万别的具体路径,但目标(实现)导向和问题(解决)导向是判断其路径方法是否对头的标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