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一样疯狂(10)
2019-09-19 14:57:18
  • 0
  • 0
  • 0
  • 0

像我们一样疯狂(10)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成长的时候,辛苦工作的日本人常常在连续几周几个月的加班后倒在办公桌上猝死。媒体将之称为过劳死。大岛一郎的自杀,其父母的律师辩称是由于他的工作压力大、长时间加班导致他患上了最终促成自杀的抑郁症。P.218

有许多日本人头一回听说自杀可能是一种叫作抑郁的心理疾病造成的。P.220

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三个月,一个转折点来了。一档五十分钟的特别节目触动了日本人的神经,而这个节目播出前,日本公众都拒绝精神科医生干预他们的日常生活。P.222

葛兰素史克鼓励人们相信这样一种观点:不治疗抑郁症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表现为工作时的损失和效率减低。这样一来,药品的诱惑尤其对年轻一代就和全球市场竞争的观念绑在了一起。P.229

葛兰素史克推销广告的信息的一致性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有效的宣传了抑郁症。P.230

西方人在许多领域里面可能已经失去了道德指南针的感觉,但每当有人挑战我们的科学时,我们还是会热血沸腾的奋起捍卫。是我们在率领世界上的科学新发现和药物突破,所以,为什么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居民们不能得到最新的名牌抗抑郁药?在这个道德逻辑推论中,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可以享有我们科学发现的果实,这就是一种基本人权。这一论调不无道理,但是其关键取决于这些被高高供奉的医学进步背后的科学究竟准确性、有效性如何。如果其背后的科学事实是夸大的、歪曲的,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那么连带着那些要把自己的医学输入到其他文化的道德确信也就跟着要被打上问号了。P.233

照理来说,新药物的研究是由著名的学者撰写,而事实上却出自制药公司雇的私人机构代笔。这时候公众也并不知道许多的学者拿了上万美金(有时甚至上百万)的顾问费和发言酬劳以帮助隐藏或曲解那些药物出来的负面数据——而这些药正是他们本该负责客观研究,做出评估的。直到最近几年,这些问题才逐渐曝光,成为公开的丑闻,引起美国参议院内不断的诉讼和调查。P.235

判断一种药的价值,就要看为了它的好处,病人腰承担什么样的风险。不幸的是,一旦我们来试图判断SSRIs的药效——风险平衡,就立刻会遇到更棘手更复杂的问题:西方文献对这些药物的风险和利益的描述,有多大的可信度?让许多研究者忧虑的是,SSRIs的制造商们对声称这些药物既安全又有效的科研数据,从其获取到发表过程都已经形成了惊人的掌控。P.238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与自杀。关于这些药物是否在某些病人身上会增加自杀念头的问题,已经渐渐成了一项公开的争议。考虑到葛兰素史克正是利用了自杀—抑郁的关联在日本销售赛乐特,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P.244

日本人已经注意到这些药自由微乎其微的效果。田岛被本书作者问及这些年来从葛兰素史克所收的钱有何感受,他说:“有人说学者与制药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妓女与嫖客。我同意。我不是个清教徒---就连做妓女,我们也是很廉价的那种啊。”P.250

结语:全球经济危机和心理疾病的未来。P.251

我太太(读者注:也是精神科医生)担心,这本书会给整个心理和精神卫生界带来不公正的污蔑,而包括她自己在内的这一群人,其实是在尽一切可能取治疗那些受苦的心灵。带着这样的忧虑,我试着避免这种陈词滥调——就是在治疗心理异常上其他的那些传统文化一定是对的。所有的文化面对这些棘手的疾病时都很挣扎,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冷酷和恐惧。我的重点不是说他们的就是对的——而是,他们和我们不同。P.256

【读者感言】能试图讲述“事实是什么”的人,就值得为他献上敬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