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VS.全球化
2020-01-07 14:23:53
  • 0
  • 0
  • 0
  • 0

民族国家VS.全球化

撺掇《世界是不平的》第二部分的要点,以期形成简明的看法:

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化模式最终依赖于这样一种理念,即只需顺其自然,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便能够产生既符合每个人自身利益又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结果。然而,在金融危机之后,人们不再笃定的相信这种理念。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不得不承认:“那些曾经指望贷款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而保护股东权益的人(特别是我本人),现在感到震惊不已,感到难以置信。”市场在真空中不好发挥作用,它需要某种制度框架下运作。是哪种制度框架呢?P.101

简单的是,19世纪的制度基本上就是帝国。诚然,不只有帝国,有人曾认真的尝试把(西方)国家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更紧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减少冲突的可能性。毫无疑问,马克思会失望的发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无产阶级更为爱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所吸引,而对跨境建立工人阶级的同志情谊和竖起红旗不太感兴趣。P.102

“野蛮国家”只能被移民,最明显的反映便是19世纪晚期“争夺非洲”的竞赛。这一竞赛比任何事物都更能揭示欧洲人在文明的名义下能够野蛮到何种程度。比如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清帝国负于英国才开放的中国通商口岸。鼓励中国人对鸦片上瘾,好让英国消费者能够染指静美的中国瓷器,正是科布登的想法,这种说法不够贴切。P.103

美国经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推动下实现的——至少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贸易方面是如此。在大萧条时期,人们越来越多的认为,自由市场是造成系统性金融崩溃和商业与消费者信心迅速萎缩的主要原因。P.106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经验表明,全球化不能在真空中运作,需要一个框架。世界已经变了,但从维多利亚时代的商人角度来看,不是明显在变好: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的安排无法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和政治现实。相反,混乱占据了上风。很可能,20世纪后期以美国为首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应对21世纪初的新经济、金融和政治现实。P.109

在霍布斯看来,我们现在认为的“社会契约”是避免生活在野蛮的“自然状态”的必然安排。对公民来说,为了获得国家的保护而放弃部分权利是适当的。如果没有惩罚,任何一种社会契约都将毫无价值。然而,霍布斯并不是民主的拥护者。他认为一位君主比那些鼓吹政治野心、渴望得到人民支持的人更不容易腐败。P.111

霍布斯肯定不赞成美国宪法中的立法和行政分权,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约翰.洛克的著作。其他人的观点更加深入,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个民主的民族国家只有在境内公民认为自己的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一致的时候才能存在。P.112

欧盟并不是唯一可能的自由贸易俱乐部(它也不只是自由贸易俱乐部——它还允许公民自由跨境流动,这也是导致英国2016年脱欧的一个因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提供了同样的自由贸易产品,而在2016年年底被美国放弃的TPP在理论上也会给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带来类似的好处。P.114

美国政治现实主义学家汉斯.摩根索划分了政治家需要的外交技巧和一名典型公民所具有的观点与道德立场之间的关键区别-这似乎产生了一种看似矛盾的情况:一个国家必须照顾公民的集体利益,哪怕这意味着这些公民个人可能会觉得有人以他们的名义犯下了极不公正的错误。P.115

问题都不是新问题,但其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尽管贸易、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变得更加全球化,但能够管理这些市场的机构变得更加分散。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是非常困难的。有一段时间,似乎这个系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奇迹进行自我调节。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而且,在缺乏自我调节机制的情况下,我们现有的安排——主要基于国家自身利益,以及来自华盛顿各个机构偶尔的刺激——可能与日益一体化的去阿牛经济相矛盾。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真正的岔路口。P.116

1980年,西方重新找回了自由市场的理念,而中国经济开始逐渐崛起。这一年,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占到了全球国民收入的64%。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其他可能被称为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体占了另外的36%。2007年,这两个国家集团的经济规模基本相当。2015年,“发达经济体”仅占全球国民收入的42%,其他国家占到了58%。在国家内部可以越来越明显的看出,金融危机前的全球化并不是能够凝聚社会的一种力量。国际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为所有人带来了最好的结果,这一想法不再那么令人信服。以美国为例,1980年以来平均生活水平似乎有了很大的提高。1980—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乎翻了一番。然而,总体收益的分配却严重偏向那些大部分已经富裕的人。除了收入最高的20%的人以外,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增长了。美国的中等收入者——收入水平五等分后的中间三等人——在此期间除了借贷基本什么也没增加。P.118-119

事实证明富人是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受益者。这一所谓神奇的货币调节政策实际上是让中央银行购买金融资产,从而推动其价格走高,希望家庭和企业能因此多花点钱。虽然富人的收入增加了,但是那些可能使社会更广泛受益的经济成果少之又少。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提出一个有力的观点,即资本回报率在没有战争和革命的情况下,总是可能高于经济增长率:这暗示着,已经富裕的人——基本是那些不缺资本的人——将稳步变得更富有。P.120-121

自欧元区形成以来,“五大”欧洲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及欧元区以外的英国——的经济命运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单一货币制度出现之前的20年,西班牙和英国在“生活水平提升”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意大利处于中游水平,而德国和法国则处于经济意义上的降级区。自单一货币制度诞生以来,德国和英国一直在争夺榜首位置,法国和西班牙一直处中间位置,而意大利一直垫底。然而,真正重要的差距是扩大程度——以及扩大程度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欧元区的安排。欧洲的经济和金融架构师在构思单一市场和单一货币的时候,可能认为欧洲的经济体正在聚合,而事实却是,它们正在分化。简而言之,南北差距稳定的越拉越大。P.122-123

英国国内一直有对在分配的含蓄承诺,换句话说,有一种政治上可以接受的负担分担安排。但在欧元区国家之间,负担分担的安排却并未达到同样的程度。P.124

使用量化宽松政策可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但是,因为这种政策使更多的钱流入已经富有的人的口袋里,它永远也不可能被视为刺激经济最公平的方式。多年来,极右势力还在意大利和德国的选举中取得了客观的成果。最明显的便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民粹主义右翼政治及极少数民粹主义左翼政治的回归。P.126-127

由美国(在欧洲则是德国)领导的国家,是建立管理全球化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欧盟——的基石。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跨境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事实证明这些机构作用不大。在某种程度上,金融危机揭示了全球化内部的不平等——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家之间,有越来越多的人退回到自己国家的“避难所”。P.128

事实证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精神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达沃斯精神(康复疗养地)非常相似。这些参见论坛的人都是全球化天然的支持者,原因很简单:他们是目前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P.137

全球化可能有用,但是它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这反过来导致了某种被排斥的感觉,从而引发了西方世界中精英阶层与其他人之间的信任衰落。P.138

2016年美国大选,演变成二选一:对全球化越来越勉强的支持者希拉里.克林顿和一直以来都支持孤立主义做法的唐纳德.特朗普。2016年4月初选胜利演讲时,希拉里穿着一件价值12495美元的阿玛尼外套,而演讲内容涵盖了从创造就业到不平等问题再到美国婴儿潮一代的退休前景等。她要展现自己是一个普通女性,有着平易近人的风格,绝不是是特权精英阶层的一分子。P.139

全球化总体上说可能是一件好事——提高了平均生活水平,为曾经一无所有的人创造了经济机会——但是除非输家能够得到补偿和保护或者拥有接受再培训的机会(读者注:发达国家的蓝领是其主体),否则全球化进程将很难继续:民众通常会背叛那些被认为反叛的人。P.140

资本流动已经改变了西方劳动力相对于国际资本的议价能力。而金融力量的结合产生了一个重大后果:它减少了社会流动。在美国,1971年在收入分配最后1/5的家庭出生的孩子有8.4%的概率最终进入收入分配前1/5,而1986年出生的孩子实现这个目标概率达到了9%。然而,这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收入分配顶层的情况。P.141

刘易斯模型描述了一个国家工业化早期阶段收入不平等的典型扩大。贫穷国家工业化起步,创业风险和随后提高的回报以更高利润的形式直接进了企业家的口袋,虽然大多数工人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善。不过最后当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开始枯竭,工资也开始上涨,工业化的好处开始蔓延到大众的时候,就到了“刘易斯拐点”。P.143

如果说现代社会的两大决定性特征是资本所有权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和资本的跨境流动性越来越强,那么也就不必奇怪为什么一个国家的税收和福利制度对防止不平等的持续加剧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美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美国公民以其在全球而非当地的收入交税。不过哪怕有美国国税局的强大威力,美国的不平等程度仍在上升)。P.144

来自美国的证据有力的表明:毫不意外,金钱可以买到政治影响力。在战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一个人终生收入的最大决定因素是其出生国。不过,出生地的重要性正在慢慢减弱。也许,一个人的购买力的最大决定因素在未来是他们在各自生活中的社会地位。P.145

21世纪初,认为各国正趋近于某种普遍的价值观——和“历史的终结”一样——都是一派胡言。“国际社会”没什么意义。我们正在见证历史、地理和宗教信仰在世界各地的价值观塑造中重新崛起的影响力。而且,由于信仰的不同,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未来突然变得非常脆弱,有可能对经济发展和金融财富造成破坏。P.146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次数超过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加起来的总和。坦率的说,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美国拥有的精英人才比任何国家都多,它不需要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来做决策,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国际社会根本无力抵抗美国的决定。P.152

在欧盟,各国宁愿拥有较少的主权以换取更多的和平,多数欧洲人都愿望:法国人和德国人不再互相争斗,英国人不再勉强从事踏上欧洲大陆的军事冒险。然而,随着亚洲经济实力的走强,可能会形成一系列相互竞争的社区。P.153

不同版本的全球化:西方版,中国版,奥斯曼版,俄国版(普京的民族主义品牌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此举导致了国外的紧张情绪)、非洲版。P.154-164

不同的历史观点不可避免的形成对全球化及其进程的不同态度。西方对全球化的看法向来如此,是一种基于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西方价值观的观点。P.165

在奥巴马领导下,美国希望转向亚洲。这一战略的逻辑显而易见,和19世纪大英帝国采取的战略如出一辙。不过,英国想要遏制的是俄国,而美国更想要遏制的是中国。P.166

应该正视TPP的本质——主角为美国和中国的太平洋地区经济领导权的争夺战。实际上,这是一场心灵与思想的竞争。这也是一场不当销售的竞争,是美国选民最终拒绝了奥巴马政府的国际主义而选择了特朗普看似孤立主义的做法的原因之一。P.169

事实上,现有的证据有力的表明,越接近自由贸易的地区,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好处就越小,而收入不平等加剧产生的代价就越大。争夺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其实和经济的关系不大:这是一场在这个依然非常不稳定的地区权力角逐。依美国或欧洲来看,这个世界已经不再有领土争端。然而,对世界许多其他噶地方来说课不是这样。P.170

中国目前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平等的国家。它的收入差距比美国各州、日本各县、欧元区各国和英国各地区之间的大。户口制度可能导致地区失衡加剧,使通过积累技能而提升出生率的机会错失。中国政府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这反映了一个显而易见但格外重要的情况:中国内地的制造业走的越远,产品运到国外的难度就越大。P.173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3年10月由中国提出)可能标志着战后世界的巨大转变。上海合作组织(1996年成立)最初被称为“上海五国”,是真正的丝绸之路组织。P.174-175

可以想象,俄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将确保上合组织最终不会只是简单的部分相加。毕竟,德国和法国成功在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上做到了类似的事情,尽管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丝毫不乐观。P.176

根据自由之家的说法,欧亚大陆的“自由”程度是世界上最低的。传统的西方思想认为,如果不能摆脱专制,那么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受到阻碍。然而,这种争论也只能到此为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平均生活水平已经从美国约1790年的水平上升到美国约1940年的水平。P.179

经济和政治的重心正在向东方倾斜,随着TPP的搁置,特朗普总统可能会采取一种孤立主义的做法。P.180

【读者感言】想到前不久读到的一篇微信文,说十多年前美国的一位哲学家来上海做学术交流,报告用最大众能理解的朴素语言讲述,大意是在全球化时代应该在“地球村”里建立一个政府来统御全球,不然全球化难以为继。看看现在各地出现的逆全球化暗流,就发现那确属远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