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那一声“老师好!”
2020-11-24 16:27:46
  • 0
  • 1
  • 0
  • 0

学生的那一声“老师好!”

2020年的下学期,有几次我下午到校时,遇到九年级的学生上体育课,一个班的学生恰好在办公楼前集结,我从他们前走过,有学生关注的看着我大声喊:“老师好!”。这是七班的一个女生带头喊的。

“听话听音”,一般而言,学生见了老师喊“老师好”,大都是出于礼节或礼貌,是“交际语”,感情色彩不浓或直白说没有什么情感,而这个学生的声音发自肺腑且让我明显的感觉到浓烈的情感色彩或内含一种期盼。这让我想起,在他们七年级的时候,我教过他们的安全课,一年中用一半的时间学完了课程内容,另一半的时间则完全由全班学生集体决定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内容以及方式,这个七班的女学生有多次“挑头”组织全班唱歌,她当老师,挑选歌曲,由全班学生同意后、她就领唱(也跟着带去优盘上或直接从教室里上网查找选定的歌曲,一起唱)。我将这个年级的当时的课堂活动都记录下来,并做了分析研究(这种研究本身也是确定下节课该如何组织、以及进行什么样的活动等等),我将它们聚拢在一起,成了一万多字或几万字的《学生自组织教学行为初探》(系列),它们在网上可以找到。

哦,大概该女生看到我就想到了她曾经的“光辉岁月”,那时的她将她的组织能力、演唱的技巧以及在群体活动中展现出来的那种领导力,充分的表现出来。但我每周只给他们上一节课,我不甚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班干部或他们之间的细微关系,但凭多年的经验判断大概该女生学习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班干,但她展示了她的多种才干——在我的课堂上。

如果是这样,女孩的“老师好”声音里的内涵就丰富得让我也猜不透了。你可以对一个现象有多种解读,但即便千差万别的解读也只有一种符合或贴近实际,这正是“教研”魅力之所在——不管是教师认为的学生认为的,仅仅是你的“自认为”而已,多大程度符合实际,不是由你自己说了算的。谁说了算呢?研究的结果说了算,即便这个研究的结果也仅仅是接近实际。

给学生搭建平台,让每个人都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能,这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和目标。这也是教育者的良知所在,当然这是他的工作——他本就该这么做,不这么做是不道德的、是有违师者称号的。所谓“给学生搭建平台”,其实就在找到一个组织学习活动的方式,学生在这种活动中犹如植物的种子埋到适宜的土壤里、或在阳光雨露的空中伸枝展叶开花结果,自然而然、毫无雕琢,也无须他人他物。能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是师者;可惜,我不是每每营造出这样环境来,而且从教三十年了,明显的感到自己还是常常在课堂上不由自主的有时有有违“师者”的言行,为此而耿耿于怀、自责不已,虽教育是缺憾的事业(没有一个人,而且越是伟大的教育家,越是感觉到自己给学生带来的不是助长而是阻长的缺憾),但像愤怒到不能自控的对学生辱骂,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原谅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事物,比如一个学生或一个教育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这些解读在当事人看来都有理,都是“事实”。但评判一个事物,总有一定的标准,也就是要达成对事物的什么的认知,比如要测定一座山的高度,尽管“远近高低各不同”,山的高度是标准,这就意味着尽管有诸多的“各不同”,但只有一个是符合或贴近事实的。但若以该座山的各个侧面的风貌为认知点,高度就成了零碎的、不重要的事实了。所以。“你要干什么”,这是一切活动及评判的基点和核心。

今天我在“教师继续教育“项目里,看到关于《大学》的解读,第一段是“经”,是整篇《大学》要旨或理想目标,包含“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了三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明确了“八目”,即实现最高人生目标或社会理想的八个步骤,或称八个方法。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止是大人之学的要义,也是教育者的要义。“明明德”是将人的德行打开,包括打开展示自己的、打开展示别人的“明德”;“亲民”是“新民”,即成为“新人”,也包括让自己成为新人、让别人成为新人。且不论能否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只要走在路上,在“止于至善”过程之中,即“明明德、亲民”,足矣,教师自身要“明明德、新民”,还要让学生“明明德、新民”,首要的就是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即提供展示才干的平台。所谓转变教学方式,即是提供这样平台、营造这样的环境。

不以自己的局限而限定他人,这个最低限度能达到,也就很不错、很值得称道了。很期待学生能有情感有内涵的见到老师打招呼:“老师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