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论和系统思维来关照教学
2018-12-24 16:17:52
  • 0
  • 0
  • 2
  • 0

                                          用系统论和系统思维来关照教学

    系统论在我上大学那会儿就已经是“旧三论”之一了,这里不谈“新三论”而只就系统论在教育上的应用做点阐述——用系统论和系统思维来关照教育。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就是以系统为基膜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基础上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系统=要素×联系×结构×层次×环境×过程,系统思维初级阶段是建立系统思维的框架从要素从联系的角度思考问题,中级阶段是从结构的角度、从层次的角度、从环境的角度、从过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高级阶段则从“大局”、从“大势”、从“战略”、从“混沌”从“自组织”来思考问题建立运作模板。

    系统思维的原则:整体决定局部;联系决定要素;结构决定功能;层次决定形态;环境决定生存;过程决定发展;综合决定分析。

    系统有有形的、无形的,有组合的、综合的,有简单的、复杂的,有宏观的、微观的,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开放的、封闭的,有稳定的、进化的,有精确的、模糊的,有线性的、混沌的,有他组织的、自组织的。

    要素有有形的、无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有时间的、空间的,有主要的、次要的,有有利的、有害的,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内部的、外部的,有宏观的、微观的,有本质的、形式的,有表层的、深层的。

    联系有一维的、多维的,有主观的、客观的,有因果的、对立的,有统一的、转化的,有主从的、包含的,有主要的、次要的,有直接的、间接的,有简单的、复杂的,有紧密的松散的,有必然的、偶然的。

    结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空间的、时间的,有平面的、立体的,有链式的、发散的,有环状的、网络的,有人形的、树状的,有嵌套的、塔状的,有内部的、外部的,有静态的、动态的,有硬性的、软性的。

    任何系统都有层次,同一要素在不同层次上其价值不同,同一系统在不同层次上其形态不同;同一条规律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表现,在高层次与低层次的表现甚至可能相反;系统的层次越高,其限制规则越简单,自由度越高,系统的层次越低,其限制规则越复杂越多,自由度越低;层次是一种特殊的系统结构,层次可快速将散乱的要素有序化、组织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层次空间有着不同的控制规律,事物进化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其内在结构或外在形态都要做出相应调整改变,以适应新的规则和规律,否则将被淘汰。层次有有形的、无形的,有一维的、多维的,有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有战略的、战役的、战术的,有表层的、深层的,有实用的、基础的,有空间的、时间的,有物质的、精神的,有形而下的有形而上的。

    系统之外的外环境,系统受制于它受它供养。因此人们在考虑宏观性、复杂性问题时,必须把环境因素纳入思维框架,这样才能对问题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环境有有形的、无形的,有一维的、多维的,有宏观的、微观的,有内部的、外部的,有有利的、有害的,有高层的、低层的,有物质的、精神的,有静态的、动态的,有简单的、复杂的,有自然的、人工的。

    过程属于动态系统范式=模块×流链×循环,它与静态系统范式=要素×联系×结构不同(流链指各局部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关系)。所谓规律,是对事物周期循环过程的概括,循环是动态系统中的诸多流链构成的整体,循环有完整与残缺之分,有封闭与开放之分,有一维与多维之分。

    全局思维模板:全局系统思考=事物系统+环境系统+过程系统。其中,事物系统=事物的要素×联系×结构,环境系统=事物环境的要素×联系×结构,过程系统=事物过程的要素×联系×结构。它要求:从整体定主次,从局外定联系,从环境定结构。

    大势是全局性事物在大时间尺度上的发展趋势,它关注全局性事物和发展趋势,是大时间尺度的过程。它遵循整体法则、动力法则、结构法则、节点法则、因果法则、趋利法则、循环法则。节点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关键点。

    战略系统思维:要素制胜法——要素优者胜、要素多者胜;联系制胜法——联系和谐者胜、联系紧密者胜;结构制胜法——结构克敌者胜、结构含敌者胜;层次制胜法——层次高敌者胜、层次进化者胜;环境制胜法——环境利己者胜、环境广大者胜;过程制胜法——过程相生者胜、过程灵活者胜。

    混沌。今天的科学家已经有足够的理论支撑证明:无序性是世界的主流,有序性是非主流。混沌系统思维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有序性来把握系统无序的一面,以及通过无序性来优化非混沌系统有序的一面。在混沌系统思维模板中,系统的无序性不再是不可认知的,也不再被视为有害的,反而被视为具有重要的有利因素,可化腐朽为神奇。混沌不是散落于某些偏僻角落的例外事件,而是一切领域的常规现象,不是科学研究对象世界的细枝末节,而是它的主干。相比之下,经典科学描绘的非混沌系统倒是少见的例外,是细枝末节。混沌系统思维模板认为混沌状态的产生源于系统内在的随机性:内部要素的随机变化、内部联系的随机变化、系统结构的随机变化。

    自组织是系统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主要表现在:创生——系统自发由无序状态转向有序状态,形成稳定的系统结构;进化——系统自发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形成更高级的系统;智能——系统自发处理内部与外部信息,主动的适应环境的复杂变化。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系统(如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的自组织形成和发展机制。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它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组织性的客观规律,不要人为的去破坏自组织性规律,只有顺应自然的他组织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育,没有两种情况是完全相同的。因而,面对任何一种学生状况,要使得教育有效都不可能采用同样的教养手段;教育,是协助学生自组织成长。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